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会员风采 > 电网
电力助力建兴葫芦笙“笙声不息”
时间:2023-04-13 信息来源:南方电网云南玉溪供电局 代薇、周于欣点击数:441

  乐器的演奏,犹如人类语言系统的表达方式一般。这种特殊的音乐语言,凝结了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和诉愿。葫芦笙,是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建兴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片。南方电网云南玉溪新平供电局对这一“非遗”手工作坊开展走访,全力做好电力供应服务,助力“非遗”文化传承。

  电力护航,为非遗传承添助力

  葫芦笙,古称瓢笙,流行于我国西南彝、佤、傣、拉祜、傈僳、纳西等少数民族间的一种吹奏乐器。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西南地区就已经出现葫芦笙的影子。唐代樊绰的《蛮书》中谈到南诏风俗时说:“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由此我们大胆猜测,唐代时葫芦笙在南诏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就已颇为流行。

  寻着清脆响亮的葫芦笙声,走进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建兴乡马鹿新寨,这里仍保留着葫芦笙的制作技艺。钟安六是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家里六代人都坚守着手工制作葫芦笙这一使命。

光影魔术手拼图.jpg         簧片是葫芦笙的“发音器”,是葫芦笙制作过程中最为复杂与核心的技术。制作簧片需提前砍伐生长成熟、无虫蛀的白竹阴干。将白竹切成宽为1厘米左右的竹条,然后在竹条内侧挖出长为2厘米左右的斜槽,并切出一头断开,另一头连接的长方形的触动片。之后将竹簧片雏形放到植物油中文火浸炸呈金黄色或者在制作竹簧片前将白竹用火烘烤以定型。“簧片要涂机油好好烘烤,烘烤时不能过度,太糊了不会响,调整时缝隙太空也不会响,太密又会擦伤。以前簧片制作用柴火进行烘烤定型,费时费力,烘烤的时候烟很大,特别熏眼睛。现在用电烤炉进行烘烤,不会产生烟,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了。”玉溪市新平县建兴乡马鹿新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钟安六说,有了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前每天可以做出成品5、6个,现在节省了时间,可以做得更多。

光影魔术手拼图1.jpg         “平时用电要注意,手潮湿的时候不能触碰电器设备,这些线路如果有老化的痕迹就及时的进行更换.....”玉溪新平供电局建兴供电所电力员工罗绍发向钟安六了解了工作室的用电需求,仔细对用电线路进行检查,并就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进行提醒。近年来,除了供应本地市场,钟安六做的葫芦笙逐渐走出大山销往普洱、西双版纳等地。因为热爱所以一直坚守手工制作葫芦笙这一使命。“每个葫芦无论大小我都做的很仔细。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我收了5个徒弟,我要把这项技艺传承发展下去,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认识我们的葫芦笙”钟安六向供电所的师傅们自豪的说。

  加强电网建设,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玉溪新平供电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自然村通动力电、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光伏扶贫电网接入等一系列工程,为新平县建兴乡马鹿新寨改造了400伏的线路。通过电网升级改造,让马鹿新寨农民腰包鼓起来。

  随着首届“中国·建兴葫芦笙文化艺术节”的举办,有力助推了建兴乡文旅融合,除了文化艺术节、还有特色美食、民族服饰秀、民间山歌对唱大赛、打陀螺比赛、划船观光等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供电所的工作人员经常主动对接,平时检查线路很仔细,我们对他们的服务很满意。文化节那天他们也在全天不间断地开展保电特巡工作,用充沛可靠的电力护航非遗盛会,这场盛会的举办离不开他们的帮助。”钟安六感激的说到。

光影魔术手拼图2.jpg

    在优质电力的保障下,进一步实现了以节兴市,以节兴商、以节兴乡,有效助推了乡村振兴,为民俗文化提供了“笙声不息”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