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能建云南火电建设有限公司机电工程分公司在“两山”理念引领下,深耕西南区域,在四川越西风电项目、贵州望谟风电项目,云南磨刀石、肖家山、易门光伏项目建设中,将生态保护融入项目规划、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以技术创新破解生态难题,推动环水保工作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引领”,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能源建设新路径,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干热河谷里的“控尘复绿智慧”
大理肖家山光伏项目地处年蒸发量超2600毫米、降水量不足600毫米的干热河谷,扬尘肆虐与水土流失成为威胁区域生态的最大难题。云南火电机电工程分公司项目团队精准施策,创新推出“分时分区控尘法”即抓住早晚蒸发量较弱的窗口期集中洒水,正午高温时段则用防尘网对施工区域全覆盖。这一举措不仅将抑尘效果拉满,还节省了30%以上的用水量,实现环保与资源节约的双赢。
在边坡生态修复上,云南火电机电工程分公司项目团队进一步创新技术:将可降解生态绿网与耐旱草籽混合播撒,搭配紫花苜蓿、狗牙根等深根植物,在边坡构筑起牢固的生态“防护墙”,巧妙利用光伏板的遮荫优势,在板下培育低矮牧草层。如今,项目区域内野兔、野鸡频繁现身,昔日荒凉的山坡已蜕变为生机盎然的“动物乐园”。据统计,该项目累计绿化面积达22.12公顷,种植乔木2300株、灌木2400株,水土流失治理度高达99.88%,生态成效直观可见,为干热河谷地区生态修复提供了有力示范。
大风环境中的“精细化防护方案”
贵州望谟风电项目常年受强风侵袭,边坡稳定性差、水土流失风险高,生态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团队以“绣花功夫”打造精细化防护体系,筑牢区域生态屏障:采用“棋盘式”密目网固定法,通过U型钢筋多点锚固,确保防尘网紧密贴合地面,即便遭遇大风也不会被掀翻;针对生态敏感的重点区域,进一步实施“双层错缝覆盖”工艺,经实测,抑尘效果比传统方式提升40%。
在泥沙拦截环节,“金字塔式”沙袋拦挡技术成为关键“利器”。这种沙袋结构不仅稳定性强,泥沙拦截效率超95%,还能灵活用于围堰导流、临时护坡等场景,实现“一材多用”,让每一分环保投入都精准作用于生态保护,有效降低了大风环境下的水土流失风险,守护了项目周边的生态平衡。
高寒保护区的“生态修复攻坚”
四川越西风电项目位于海拔4000米的高寒地带,空气稀薄、霜雪期长,且毗邻申果庄大熊猫保护区,生态红线高压之下,项目建设对生态保护的要求更为严苛。该区域土少石多,植物生长周期极长,生态系统脆弱,项目团队迎难而上开展修复攻坚:专门筛选耐寒耐旱的本土植物品种,避免外来物种破坏生态平衡;创新研发“挂网喷播+稻草打底”组合技术,先通过标准化工艺完成边坡修整、挂网、喷播等基础工序,再在表层铺设一层稻草——这层稻草既能有效锁住水分,为植物生长创造适宜环境,待其自然降解后,还能转化为有机肥料滋养植被,实现生态修复的可持续性。
最终,项目成功完成18万平方米道路边坡修复、7万平方米平台边坡复绿,以及1.8万平方米临时用地复绿,种下3万余棵树苗,且顺利通过环保验收。这一实践不仅守护了高寒保护区的生态安全,更为高海拔脆弱生态区的能源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松软地形与山地的“系统治理答卷”
面对复杂地形的生态挑战,云南火电机电工程分公司以系统思维构建治理体系,为不同地形量身定制生态保护方案。云南易门光伏项目地处深壑纵横、土质松软区域,项目团队采用“工程+生物”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修筑2.1万米排水沟、45个沉砂池、1.5万立方米挡土墙,搭建起“导排—沉砂—固坡”一体化的工程防护网,从硬件上阻断水土流失路径;另一方面,播撒2400公斤草种实现快速复绿,同时运用8800平方米植生袋、1.8万平方米挂网喷播技术强化生态修复,形成水土保持闭环体系,让松软地形的生态防护无死角。
文山磨刀石光伏项目则结合山地实际,打造“绿植+工程”长效防护模式:种植1.6万棵冬瓜树、扁柏、小叶米粘等本土树种,播撒6吨草籽,提升山地植被覆盖率;配套建设500米排水沟、4座沉砂池,通过工程措施辅助生态修复,双重保障守住了山地生态,为山地地区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交出了优秀答卷。
生态优先筑牢“绿色发展体系保障”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云南火电机电工程分公司深入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优质履约树立品牌形象,尤其是罗平西风电场九龙山风电项目建设,开创了首个高原山地混塔风电项目先河,富源胜景风电项目、河南濮阳500兆瓦风电场获“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中国安装之星)”,从风电到光伏的工程类型跨越,用一个个实打实的项目,书写能源企业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答卷。
如今,这些项目已成为“生态经济”共赢的鲜活样本。经济效益上,肖家山光伏年发电2.76亿千瓦时、节标煤8.4万吨;越西风电年发电2.596亿千瓦时,望谟风电年输绿电1.68亿度,磨刀石光伏年供电4329万度、节标煤1.3万吨,易门光伏年供电3.9778亿千瓦时、节标煤12.27万吨;创新开展“光伏+牧草+养殖”模式,让板下土地产生额外收益,实现绿色能源与乡村经济的协同发展。生态效益上,数百公顷曾经的荒坡、山地蜕变为郁郁葱葱的绿洲,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有了坚实保障,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社会效益同样亮眼,项目建设与运营过程中,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增收;通过技术培训、现场宣传等方式,将环保理念传递给更多人,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未来,云南火电机电工程分公司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践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1466”“四新”能建战略,围绕创新、绿色、数智、融合“四大维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加快实现“双碳”目标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