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波同志先进事迹
杜海波,男,39岁,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职称,2007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漫湾水电厂生产技术部电气一次技术主管。2020年以来获得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二届云南省技术能手、第七届云岭工匠、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首席技师等称号,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工作17年来,他一直从事电气一次专业工作,组织完成设备技术改造20余项,设备大修10余项,参加机组检修上百台次。工作中注重开拓创新,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级行业协会创新奖项。牵头组织并参加了“发电机—GCB—主变—GIS—出线设备”电气一次主回路上的所有设备的大修及技术改造工作,磨炼出高超的专业技术技能,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专业工作经验。
奋战一线,彰显党员本色
2020年春节,一场百年不遇的疫情突然袭来,而在这严峻的时刻,漫湾电厂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号发电机定子线棒绝缘击穿故障,给电厂的正常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当时,工厂停产、物流停运、人员停工,检修人员和物资都无法及时到位,抢修工作遭遇了重重阻碍。然而,面对疫情防控和故障抢修的双重考验,杜海波同志主动担当,肩负起责任。他积极查图纸、查档案、查库存,严格遵守地方政府防疫管理规定,协调人员返厂复工。在现场,他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员和物资,积极开展抢修前期工作,并与发电机制造厂紧密沟通,协调抢修人员和物资的到位。通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和频繁的沟通协调,人员和物资终于陆续到位,为发电机故障抢修工作的展开打下了基础。杜海波同志与现场的检修人员不分昼夜,连续奋战十多个小时,保证了抢修质量和缩短了工期。最终,当漫湾电厂1号发电机故障抢修工作圆满结束时,杜海波已经坚守岗位,持续奋战了长达65天之久。
2021年元旦,漫湾电厂8号机组的出口母线接头出现了异常发热的情况。杜海波同志敏锐地察觉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他根据发热情况和母线接头的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判断出该发热部位内部存在严重的局部放电问题,随时可能引发母线绝缘击穿的事故。因此,他果断提出将8号机组转为检修状态,以便处理母线接头异常发热的问题。经过对母线接头的解体检查,果然发现了明显的局部放电痕迹和烧焦的护套。由于杜海波同志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成功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母线绝缘击穿事故。
在生产一线,杜海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彰显了一位电力人的责任与担当。他不仅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和应变能力,还在日常工作中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
开拓创新,致力“老厂焕新”
漫湾电厂作为一座于1993年投产发电的老厂,面临着设备劣化、老化以及运行性能下降等严峻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电厂的健康发展,也是其他澜沧江流域电厂在设备运维和技术改造中需要探索的经验和模式。杜海波深知责任重大,作为电厂电气一次专业技能的带头人,他主动请缨,积极组织电气专业团队开展技术研究和改造工作。他带领团队完成了500千伏GIS带分罐式并联合闸电阻断路器改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通过电磁暂态分析研究提出了改造技术方案,并在漫湾电厂500千伏漫昆一、二回线断路器改造工程中成功应用。这一成果不仅解决了不同厂家、国标与IEC不同技术规范产品的物理接口对接、绝缘配合问题,还实现了国产设备对进口设备的替代应用。该项目获得了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电力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奖以及云南省电力行业协会电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
此外,杜海波同志还完成了4号主变更换工程,研发了“GIS万向法兰”,成功解决了变压器高压套管与原GIS母线对接的工程难题,为电厂节约了大量的设备费用。他的这一成果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以及云南省电力行业协会电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他还完成了500千伏漫昆二回线电抗器增容改造工程,使用全国产化设备替代了原俄罗斯进口电抗器,有效提升了机组的运行工况并节约了水资源。
在新能源接入方面,杜海波同志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主持了新能源接入漫湾升压站电气一次、二次设备改造工程,使漫湾水电站直接接入了5座共503兆瓦的光伏电站。如今,漫湾已成为云南省内第一座水光互补运行电站,每年可输送新能源上网电量7.04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为国家节约标准煤28.0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26万吨。
授人以渔,引领团队发展
除了在技术上的卓越成就外,杜海波同志还非常注重团队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他深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因此在工作中总是授人以渔,帮助身边的同事共同寻找技术瓶颈的突破口。他将所学的电气理论和前沿技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同事们,并经常与大家探讨技术问题,在思维碰撞中发现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更新团队的知识储备。
在2015年的电厂1号发电机检修中,杜海波发现了定子端部电晕情况,并持续跟踪观察几年后发现电晕情况不断劣化。2023年10月,我们的工作室荣幸地被云南省总工会命名为“云岭工匠杜海波创新工作室”,目前工作室共有成员15人。2023年1月,杜海波与其中6人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已培养技师2人。
在杜海波的带领下,漫湾电厂电气一次专业团队多次获得电力行业协会科技创新奖项,工作室近年来成果丰硕,共获得1项发明专利授权、1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GIS万向法兰”项目获云南省电力行业协会2019年电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500千伏带分罐式并联合闸电阻GIS断路器改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科技成果获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2019年电力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六氟化硫气体多功能试验小车”项目于2022年8月获中国华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一种变轨运输车”项目于2022年11月获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三星奖,“变压器套管补油桶”项目于2023年3月获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创新成果三星奖,“一种便捷取油样装置”项目于2024年4月获中国电力行业化学专业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
爱岗敬业,传承“漫湾精神”
杜海波的办公电脑上保存着170余千兆字节的技术资料,是他的“武林秘笈”,这其中有一部分是他在工作和学习中收集的,但大部分是前辈们积累留下的,他总说他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在工作。在漫湾电厂这个培养了全德斌、阮跃红、肖瑞怀、杨庆生等多位国家、省级、集团劳动模范的地方,爱岗敬业就是无形中流传的“漫湾精神”,它鼓舞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漫湾人在深山峡谷中创造一项又一项不俗业绩。杜海波总说“成绩已经过去,荣誉属于大家”,现在他拿起了前辈们留下的接力棒,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将“漫湾精神”持续传播下去,带动身边的同事们将前辈们辛苦开创的澜沧江水电事业发展壮大。
徐德新同志先进事迹
徐德新,男,39岁,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工程师,2007年参加工作,现任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技术与设备部副主任。曾获澜沧江公司先进个人、华能集团先进个人、云南省“最美青工”、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工作17年以来,徐德新从一名电厂基层班组长迅速成长为水电机电领域的行家里手、模范先锋。
苦心钻研业务精
确保机组的安全运行是每个水电人的使命,而徐德新始终把这一使命烙在心里,扛在肩上。面对机组重大缺陷,他毫不犹豫,奋战在先。在解决“筒阀卡阻”紧急缺陷的那段时间里,他吃不香,睡不好,每天12个小时以上扎在设备面前,检查设备、核对图纸、分析数据、查阅资料,甚至晚上睡觉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筒阀的样子。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反复查找分析下认定筒阀分流器停运故障是导致筒阀发卡的症结所在,通过对国外原产设备分流器的拆解终于明确了故障点。
经过理论计算和分析论证,徐德新大胆提出优化筒阀液压控制策略,改进筒阀直缸接力器全开位置反馈装置等一系列措施,并牵头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根据他提出的方案实施,筒阀卡阻的重大缺陷得到有效解决。2014年项目实施至2020年间,再未发生过筒阀卡阻现象,自动开机成功率也从94%提高到99.5%以上,间接创造了经济效益。该方案也推广应用到澜沧江公司其它电厂同类问题处理中。
徐德新常说,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是说出来的,是干出来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为保证疫情防控和生产“两不误”,春节值班的他立即组织支部党员成立疫情防控突击队,牵头协调防疫物资保障,全力开展机组检修前物资准备和调拨、国外物资采购供货协调和入关检查,全面进行疫情摸排,组织开展驻厂外部检修人员每日健康情况统计和体温测量,确保了机组大修正常开展。面对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风险双重压力,徐德新提前谋划,通过节点分析、调整项目等措施调配检修时机,积极组织自主检修,动态检修管理,年度检修提前23天完成,为增发电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就这样白天一身灰,晚上一身油,徐德新扎根生产一线十余年,参与机组检修30余台次,解决转轮裂纹、活动导叶卡涩等20余项重大设备难题,主持多孔浮球补气阀、空冷防泄漏装置、闸门支铰轴止推装置改造等重要设备技术革新10余项,用实际行动践行水电人的担当与使命。
攻坚检修效益优
水轮机转轮作为整个机组的“心脏”,裂纹的产生直接影响发电机组的效率和安全稳定运行,700兆瓦的巨型水轮发电机组转轮裂纹的处理一直是困扰水电行业的重大技术难题。面对这一难题,徐德新迎难而上,用过硬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潜心钻研寻找解决突破点。他沉下心,组织团队收集统计电厂6台机组连续6年共62份稳定性试验数据及测试数据,在上万个数据中找规律、查问题,并联合主机厂进行动应力测试,不断探索和优化稳定性试验的运行方式,组织电厂技术人员与主机厂反复讨论,最终创新提出了通过优化运行区域策略,替换转轮叶片出口边进行修型及叶片与下环高应力区材料的方案,成功攻克了700兆瓦巨型水电机组转轮裂纹重大技术难题,随着机组运行稳定性的显著提高,每年创造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为解决困扰水电行业多年的巨型水轮发电机组定子低频振动世界性难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澜沧江公司小湾电厂、检修分公司和哈电等主机厂组成联合攻关团队,徐德新作为主要成员之一,积极参与数据分析、方案研讨、现场实践,通过反复试验、不断改进,终于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解决定子低频振动超标处理关键技术方法。目前,采用该方法已成功处理了电厂6台巨型水轮机定子低频振动超标问题,处理振动值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定子低频振动处理的宝贵实践成果对行业内巨型水轮发电机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该方法已在国内大型水电厂全面推广。
2020年初,在接到贯流式机组首次自主大修任务时,已经连续坚守现场近60天的徐德新,主动请缨担任检修团队负责人,克服疫情影响奔赴现场。他精心组织,优化人力资源调配,统筹安排检修任务,严把现场质量控制关。有效解决了导水机构卡涩、导叶接力器泄露、主轴密封漏水、水导轴承瓦温高、推力压板磨损等重要缺陷,提前5天高质量完成了检修任务,节省检修及人工成本近200万元。期间,徐德新牵头完成了16项机组检修工艺控制要求编写、7项设备大件吊装及翻身方案制定,9项单元工程检修文件包编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灯泡贯流式机组A级检修标准化资料。
“二次创业”奔波忙
2024年,徐德新调到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生技部工作,立足澜沧江做好流域水电厂主机设备治理,分析总结流域水电机组转轮修型效果评估、组织讨论某电厂机组修后振摆增大问题和机组顶盖振动大问题,讨论700兆瓦单机容量水轮机导叶卡阻问题的处理,研究具体处理方法和设备隐患治理措施,持续提升流域水电精品机组创建和设备健康水平。
面对高强度的新能源建设任务,徐德新主持推进新能源场站生产管理检查和标准化提升,编制规范化场站、精品场站标准,先后检查了11个已发电的、16个建设中的新能源场站,组织团队发现机电安装、设计管理、调试试验、运行操作等方面的问题两百余项,有效控制建设现场风险、消除潜在隐患。同时,徐德新牵头组织生技部讨论新能源生产管理模式,制定专项提升方案,加快运维检中心站建设和人员专业能力提升筑牢新能源安全生产基础,强抓新能源生产指标对标提升成效,形成“设备整治、场站标准化建设、精品场站创建、生产指标分析及提升”多维度管理体系。截至2024年6月底,华能澜沧江公司风电场年平均可利用率同比提高2.18%;光伏场站年平均可利用率同比提高1.99%,新能源生产指标整体向好,有力促进了新能源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公司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水电开发担重任
徐德新积极开展澜沧江公司建设项目水电工程绿色建设技术攻关,不断深化基建机电精细化管理,先后组织关于机电设备选型、厂房布置优化、技术难题攻关及技术咨询二十余项,与设计院、主机厂家、配套服务商反复对技术细节进行沟通、协调,有力推动水电机电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提升。
徐德新牵头组织完成了澜沧江上游TB水电站主机安装技术管控和蓄水方案管控,现场检查主辅机安装、设备调试、机组启动前全面检查、安全及质量管控、资料检查核实等工作,及时协调处理现场存在的问题,确保设备高质量投产,生产、基建无缝衔接,细之又细组织人员对电站生产筹备指导,实现了TB水电站“一月双投”目标,为年内150万水电机组的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炼创新成果实
徐德新深知总结提炼是实现技术升华的关键点,自工作以来不管多忙,多累,技术总结日记是他一天中的“规定动作”。通过不断总结检修、技改经验,摸索改进方法。他牵头设计了新型推力刮油板结构,取得了巨型水轮发电机推力瓦温10至20度的降温效果。积极推进700兆瓦水轮发电机组顶盖取水投入工作,实现电厂6台顶盖取水功能全部投入,每年节省厂用电300多万度,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徐德新负责完成的创新项目《一种筒阀的启闭控制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主要参与的《巨型水电厂运维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项目荣获中国电力创新二等奖、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两个项目荣获中国华能科技进步奖,创新成果为电厂产生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并在行业内得到推广应用。此外,徐德新还积极主持和参与科技项目,参与编制国家标准2项、国际IEC标准2项;获得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
作为水电技术人员,多年来,徐德新以电站为家,与设备为伴,钻研理论,精进实操、探索创新,用实干诠释着水电人的担当,用拼搏展现着共产党员的风采。